AI能讓企業更聰明嗎?
我曾開玩笑的說:目前企業AI工具很多,但智慧很少,成熟的AI叫工具,不成熟的工具才叫AI。市場上,AI工具琳琅滿目:辨識型AI能做瑕疵檢測,生成式AI能寫行銷文案。企業紛紛導入這些「即插即用」的工具,短期效率確實提升了,卻往往形成一座座昂貴的資訊孤島。更嚴峻的是,那些被認為「還不成熟」的AI,例如能跨系統行動的AI Agents,或能理解物理世界的機器人等,成熟速度遠比想像快。如果AI策略只停留在買工具而沒有系統性的演化模型,下一波浪潮來臨時,不僅會錯失機會,甚至會被自家過時的系統拖累。
因此,「企業AI大腦」的概念應運而生。它不把AI當作零散的輔助工具,而是建構一個能隨組織共同成長、持續進化的智慧架構。
五層架構:企業智慧的解剖圖
真正智慧化的企業,應像人腦一樣運作。AI大腦可拆解為五個層次,輸入-核心-應用為主要功能,連結-治理為支持功能。
1. 輸入層(感官系統):自動收集內外部數據。例如零售商同時監控POS銷售、天氣預報、社群潮流與競品活動,形成敏銳的市場感知。
2. 核心層(大腦皮質):利用專屬數據微調模型,打造無法複製的知識護城河。金融機構可用數十年的交易紀錄,訓練出識別本土詐騙的模型。
3. 應用層(運動神經):將洞察轉為行動。製造廠AI能隨感知鍋爐溫度即時調整機器手臂角度。
4. 治理層(前額葉皮質):設定規則與倫理邊界。例如醫院導入AI審視MRI影像,仍保留最終決策給醫生。
5. 連結層(神經網路):確保跨部門智慧互通。當行銷部門偵測到鞋款熱度飆升,供應鏈能即時收到預警並調整庫存。
這五層不是孤立存在,而是相互作用,構成企業智慧的完整循環。
四個成長階段:AI大腦的進化路徑
建構AI大腦是一條進化路徑,而不是一次性專案。
第一階段:探索期
企業像AI嬰兒,以小規模專案試驗為主。製造廠只做光學檢測、零售商只用生成式AI寫文案、銀行只試驗客服機器人。雖有成效,但專案孤立,難以擴散。
第二階段:成長期
AI大腦進入青少年,開始有專屬AI模型並具備持續微調與升級能力,並將AI能力嵌入業務場景,產生可量化的商業價值,挑戰在績效,有績效就能繼續成長。譬如,銀行的反詐欺模型讓盜刷率降30%,就能說服高層建構全行風險數據中台。
第三階段:整合期
AI大腦步入成年,打破資料與流程孤島,建立跨部門與跨生態系的AI協作能力。挑戰從「績效」轉為「能否全面整合」。製造商引入AI Agents自動比對ERP、監測交期並自動下採購單;銀行AI不僅分析數據,還能為理專生成「個人化腳本」。
第四階段:創新期
此時企業在AI能力與應用上領先市場,甚至能輸出AI能力,成為產業標準,提供生態系使用。例如,供應鏈巨頭把需求預測轉為數據服務,讓供應商訂閱;這時,企業已不只是使用AI,而是利用AI重塑商業模式。
AI大腦轉型,為什麼需要CEO親自領導?因為這不僅涉及技術,更涉及企業的戰略方向、資源配置與人才培育。如果只交給CIO或CTO推動,AI大腦可能永遠停留在「工具」層次,而無法升級成「智慧」層次。
那麼,問題來了:你的企業AI大腦,現在正處於哪個階段?你,準備好帶領它進入下一步了嗎?
文章來源:台灣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特聘教授盧希鵬