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成式AI正在重塑企業的每一個環節,徹底顛覆傳統營運模式!釐清六大面向的應用,掌握五大連結,並準備迎接三大挑戰,企業就能透過AI在市場、客戶、流程、員工和生態系統之間建立緊密聯繫,實現全面升級。
圖/Shutterstock AI
隨著生成式AI的快速發展,愈來愈多企業探索如何導入,以提升效率與品質。然而各種挑戰也伴隨而來,包括技術限制、組織文化阻力,以及數據治理等問題。因此,企業必須找到適合自身需求的應用場景,循序漸進落實。
AI加持六大構面
PwC資誠創新諮詢公司董事陳世祥觀察指出,生成式AI能協助企業解決因人才流失造成的傳承斷層,以及資料數位化不足所帶來的永續經營壓力。
不同於傳統機器學習或深度學習仰賴大量數據建立固定模式,生成式AI的大型語言模型(LLM),具備更強大的理解和生成能力,結合企業內部的數據資訊,經過微調(Fine-tuning)後,可以成為企業的「第二大腦」,運用場景可見於六個主要面向(見表一)。
第一是法務與合約管理。生成式AI可以快速比對不同版本的合約,在修改協商的過程中,特別標註的重點,讓法務人員省去繁瑣的比對工作,專注審閱和談判這類更高價值的工作。
此外,AI還能根據預設的規則或法條,自動檢查合約中的潛在風險,過濾不合規定的條款或是補足應有的必要條款,保障企業權益。
第二是行銷與溝通。生成式AI能協助企業推動更精準、個人化的顧客互動。根據顧客的瀏覽歷史、購買行為和偏好,自動生成個人化的行銷內容,例如產品推薦、促銷郵件和廣告文案等,提升顧客參與度和轉化率。AI還能自動執行重複性的行銷任務,例如社群媒體發文、廣告投放和客戶服務等,釋放行銷人員的時間和精力,讓他們更專注於策略規劃和創意。
第三是人力資源管理。生成式AI執行履歷篩選、人員資料統計和整理等日常任務,只能算是基本配備,許多企業已經建立以生成式AI為基礎的聊天機器人平台,即時解答員工關於公司政策、福利和流程等方面的疑問;或是透過AI的數據分析,產生「洞見」,例如員工敬業度、流動率,及影響績效表現因素的交叉分析等。意即重新定義HR的角色,使其從行政管理轉向更具策略性和價值導向的職能。
第四是學習與發展。生成式AI能將企業內部的員工訓練計畫轉型為個人化,且由數據驅動,根據員工個人需求或待補強的技能,提供差異化的學習路徑和資源,例如線上課程、個人化學習模組和互動式學習等。AI還能自動創建學習內容,將公司內部的知識文件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培訓教材,並追蹤學習進度和績效。
第五是軟體開發。生成式AI已經具備基礎程式設計的能力,能夠自動執行部分重複性的軟體開發任務,讓企業的軟體開發更有效率,也讓有限的人力可以投入創造性的問題解決和創新。陳世祥以一家跨國銀行為例指出,自從導入生成式AI協助個金部門的軟體開發之後,效率增加了40%。
第六個面向是客戶服務。現在很多企業已經導入語音客服進行初步的問題解答,但滿意度並不高,而且多數人還是選擇直接轉接真人客服。主要原因是傳統的語音客服要預先設定大量的問答配對,如果顧客沒有問到關鍵字句,就無法得到滿意的答覆。但生成式AI可以理解自然語言,與顧客直接對話,擴大服務範疇與能力。以知名的新創企業瑞典行動支付公司Klarna為例,導入生成式AI後,原本客服的通話時間,由平均每通11分鐘,大幅降低至2分鐘。
緊密聯結利害關係人
除了六大功能已被愈來愈多企業重視與導入外,KPMG安侯建業數位長賴偉晏則強調,企業應該利用生成式AI針對市場、客戶、生態系統和未來的工作能力,創造五大連結和八項關鍵能力(見表二)。
第一項是連結市場。透過生成式AI即時蒐集、分析與整合資料,協助企業更精準理解市場變化。例如整理最新的市場法規變化,監測競爭對手推出的新產品或服務,提升決策效率和市場競爭力。
第二項是連結客戶。除了利用生成式AI的數據分析打造精準的客戶體驗外,更能優化內部流程管理。以金融業為例,除了用來設計個人化的理財或保險商品外,更應利用生成式AI提升客戶審核效率、加快理賠速度等。
第三項連結前中後台。主要強調企業應打造一個全新的系統架構,執行工作流程自動化、數據清理與整合等,幫助企業發現流程瓶頸並優化決策。常見的使用案例包括分析製造業供應鏈數據、調整採購策略,或預測銷售需求等。
第四項連結員工。就是人機協作,為人員提供即時支援並提升工作價值。不過賴偉晏特別提醒,企業必須了解生成式AI的局限。舉例來說,現在企業都想導入生成式AI與客服人員協作,但關鍵是必須找出讓真人介入的最佳時間點,「如果讓顧客跟AI在那邊『鬼打牆』,他離開的速度可能會更快。」
第五項則是連結生態。關鍵在於多方數據的整合,推動產業鏈中成員的數據共享,達成上下游協作。例如農產品經常會過剩和滯銷,主要是農民無法掌握需求。若能利用AI平台,將農民、中盤商及零售商的資訊整合,就能夠調節生產及優化配送流通。生態的整合連結,更可以幫助企業探索新的商業模式。例如現在許多汽車製造商開始投入智慧交通系統的開發,可以結合智慧城市的發展,找到新的獲利模式。
應對三大挑戰
雖然生成式AI有這麼多的應用空間和優勢,但企業在導入時,仍有許多挑戰。首先就是內部資料的連結和流通,必須依靠「資料清洗」來完成。陳世祥表示,資料清洗是讓企業內部屬性不同的數據能夠互通,像是製造業的研發、製造和物流的數據可能都有不同的編碼原則,必須清洗之後變成標準化與一致性,再將資料送入生成式AI的資料庫中,才能創造內部獨有的「智識庫」。
第二項可能面臨的挑戰是組織文化與變革管理。安永諮詢服務公司執行副總經理曾韵表示,之前曾協助一家金融業的法遵部門導入生成式AI,當時顧問興高采烈地表示未來將可以減少多少人力,沒想到對方就開始批評模型的精準度,「後來我們發現,要強調生成式AI造成工作與生活平衡的效益才行。」
另外就是很多企業一開始就推動很大規模的AI投資,但成效並不顯著。曾韵建議,企業可以先訂出一些優先事項,採取小範圍的試行,確認獲得一些小成功後,再擴大規模,比較容易克服內部的阻力。
最後則是法規與道德風險。生成式AI需要處理大量數據,企業應確保數據收集、儲存和應用的合規,避免可能侵犯隱私。再者,企業也必須建立數據審查機制,定期過濾和糾正AI模型中的偏見或錯誤。
對AI應用的焦慮目前普現於各個大小企業。企業應訂立長期發展計畫,採取循序漸進的策略,才能實現生成式AI的價值最大化。
文章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 1月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