解决方案

提升思維分析能力,不做工具的奴隸

详情描述

/AIM久勝創新總經理兼首席創新長 詹長霖


我經常收到這樣的問題:

能不能介紹一些比較新穎的思維分析工具或者模型?現在有新的一些創新工具了嗎?好像學習了這些工具,也不好運用到工作中去?

每每這個時候,我想起17年看到這篇文章「提升思維力的秘訣:絕不做工具的奴隸」

文中提到下面這本書。

 

 

 

這本書叫《二分心智的崩塌:人類意識的起源》。作者叫Julian Jaynes,是70年代美國非常著名的一位心理學家。

 

他在書中指出,直到西元前2000年人類都是處於「無意識」狀態。他們的大腦心智只有簡單的二元維度:用來說話,以及用來聆聽和遵循。處於二分心智狀態下的人類,對自己做的事情與當下的行為,並沒有一個思考的過程,他的所作所為是「非意識」 的,大部分都是出於本能。比如原始人發現生肉太腥,而用火烤過的肉更好吃。他們不會去思考為什麼會這樣,而是把這當作「神的指示」。神在冥冥之中告訴他們,火烤過的肉好吃,他們以後只會去尋找更多被火烤過的肉。直到隨著周圍環境的變遷以及語言的發展,人類誕生了兩項非常重要的能力:類比和聯想。

 

比如當一個人偶然發現除了用火去烤肉,用火去烤蔬菜的味道也不錯時,他就拿著火把去烤其他的食物。這個就是類比,用已知的解決方法去嘗試解決新的問題。

 

而當這個人發現原來用火去烤其他的食物都很好吃的時候,他開始思考火是怎麼來的,於是他回想起第一次撿起火把時的情形。這個就是聯想,通過一件事物回想起與之相關的其他事物。

 

隨著時間的推移,人類的這兩項能力不斷進化,並在周遭環境的變化下孕育出各種複雜的科學學科,直到今天。而幾乎所有的思維工具,都是基於這兩項人類最基本的能力而演變出來。我們每一個人都擁有這兩項能力,卻忽視了對它們的運用。讓人不禁感歎,成也工具,敗也工具。

 

類比和聯想讓人們發明了各種各樣的思維工具。誠然這些工具幫助了我們思考,卻也限制了我們思考。

 

因為我們面對任何一個新事物,都會從已知的經驗裏尋找熟悉的參考系來理解。這是思維慣性,也是思維工具誕生的雛形。因為工具,就是在大量的觀察和經驗基礎上,總結出來的一套規則。

 

 

 

但這裏有一個很重要的問題,就是時間。即文中開頭提到的那個問題,隨著時間的推移,事物的發展規律發生了變化,或者工具適用的領域發生了改變,過去的工具已經無法適應新的形勢,才會導致人們覺得以前的工具「過時」了。

 

比如經典的牛頓力學三大定律,就是典型的通過觀察 ,推理,演繹論證,最後得出結論。但它只適用在經典力學領域,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發現當物體的速度接近光速的時候,這套定律就不適用了。

 

這個時候很多人陷入了一個誤區,大家紛紛去尋找新的工具,然而在我看來,這時並不應該繼續往前冒進,尋找新的工具。而是應該往後退,回到最基本的元認知能力:類比和聯想。

運用這兩項能力,去開發新的思維工具。

 

愛因斯坦就是在發現牛頓經典力學定律無法適應光速粒子的運動後,從哲學書籍中得到靈感,用類比的方法嘗試將「相對性」的概念嫁接到微觀物理世界,最後發展出了聞名世界的相對論。

 

再舉個例子,市場行銷學中經典的4P理論,現在很少有品牌在運用。大多數人都覺得這是「過時」的理論,適應不了現在互聯網快速的發展。但真的是這樣嗎?

 

比如我們拿共用單車為例。4P 的模型套用在這個互聯網產品身上,可以如下來看:

P(Product 產品):自行車上的獨特賣點有哪些?

P(Price 價格):每次使用自行車時的定價為多少?

P(Place 管道):消費者從哪里獲得自行車的使用服務?

P(Promotion 市場宣傳):品牌的主要市場宣傳行為有哪些?

如果按照4P 理論,影響共用單車市場需求的關鍵因素就是以上4個。但這些還不夠,因為4P 理論的原型是基於一次性購買的產品而言(即消費者買回家,交易就結束)。可共用單車是一種「租賃」產品,消費者並沒有「擁有權」,而只有「使用權」。同時這種「租賃」又跟傳統意義上需要固定門店提供「租賃」服務的產品不同,共用單車並沒有「租賃經銷商」這個角色的存在。理論上消費者可以在大街上任何地方找到共用單車直接掃碼使用。所以在基於原來4P 模型的基礎上,我們可以做如下修改:

 

1、Place 管道這一部分,我們沒有第三方經銷管道存在,能夠停放自行車的公共區域都是我們的「管道」;

2、增加新的變數因素:日周轉率,即平均一輛自行車在一天裏會經由幾位用戶使用。對於租賃型產品而言,周轉率比產品鋪設的數量規模更加重要。周轉率越高,盈利能力越強。

 

以上兩點,就是發現4P 理論無法適應共用單車的商業模型後,運用類比和聯想(通過類比找到相似的房屋租賃行業裏的周轉率概念,通過聯想找到影響周轉率的因素,比如不同停放點間的距離,人流,高峰時間等),從而開發出新的思維模型。

 

所以创新工具不在多,而在把一些经典的创新工具内化为自己的思维模式,运用类比和联想,再去做加工处理,开发出新的一套思维模型,当然这样的功力非一日之功,因此,这也是临时抱佛脚的学习创新工具,无法落地的原因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