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一開始的隨身聽、CD播放器,到後來的PS遊戲機、個人電腦,SONY在二戰後成為巨頭企業。然而,早期的成功通常是後期轉型的包袱,其轉型過程中,在創新與成長間的取捨,值得台灣企業借鏡。
Klochkov SCS/shutterstock
SONY(索尼)是令人景仰的日本大廠,從家電製造轉型成今日台積電的半導體伙伴,這一連串的轉折,剛好是台灣企業今日轉型的最佳借鏡。
伙伴相遇與創新豪賭
盛田昭夫出身日本江戶時代大家族,家族經營食品、醬油及清酒有350年歷史。二戰後,盛田昭夫加入他軍中伙伴——井深大在1946年草創的「東京通訊工業公司」。井深大喜歡發明,在盛田父親的投資及擔保下,兩人從修理NHK的廣播設備開始,並於4年後在NHK看到錄音機,便以25萬日圓購買相關專利壟斷日本市場,銷售給政府及學校,讓磁帶錄音機成為公司早期的主要收入。
後來,井深大專心研究晶體電路,發現其在廣播的應用價值,在1950年斥資900萬日圓引入美國貝爾實驗室在1948年發明的晶體電路管技術,1955年推出第一台日本國產晶體管收音機「TR-55」,也為索尼半導體業務拉開序幕。晶體管收音機爆炸性的成長,讓索尼成為戰後家電的領先者,並在1958年改名為SONY株式會社,同年在東京交易所上市。錄音機與收音機兩項產品的爆炸性成功,讓索尼在1960年決定進入電視娛樂業務,成為家電大廠。
伙伴合資及多角化
索尼於1968年與哥倫比亞廣播公司(CBS)合資成立索尼音樂。1989年更在盛田昭夫的主導下,收購哥倫比亞的電影與音樂部門,包含債務承擔共48億美金(6,720億日圓),成為SONY影視娛樂的子公司。在1980年末期的日本經濟泡沫期間,這個當時日本金額最高的海外收購案,成為主要的虧損拖油瓶。此外,索尼也於1979年克服財政部的法規,與美國保德信人壽(Prudential)合資成立索尼保德信人壽保險,多角化進入金融領域。
日後成為拳頭產品的隨身聽(Walkman),是兩個創辦人力排眾議的結果,暢銷全球。1982年推出的CD播放器,不只是從核心延伸出的創新產品,更讓索尼成為日本視聽(AV)行業的龍頭。
從伙伴到仇人的轉捩點
在1982年,大賀典雄接任社長,他有音樂家的背景,開展CD業務,並推出MD迷你光碟,取得巨大成就,並推動了索尼從硬體轉向軟體內容的另一個產品:家用遊戲機。
當時,任天堂將遊戲機硬體交由索尼生產,要求開發CDrom以便提高產品效能。索尼則盤算一箭雙雕,一方面可以盡快開發出自身遊戲機,另一方面CD技術可以傍著任天堂有較大控制權,並讓音樂及影視作品取得獨家授權。任天堂警覺索尼的企圖,在1991年單方面宣告分手,改與發明CD的飛利浦(Philips)合作。
被分手的索尼不得不重新設計主機,找第三方遊戲公司合作,第一款PlayStation(PS)在1994年推出,之後於2000年發行的PS2,成為史上最成功的遊戲主機,全球銷售1.55億台,也開始進入軟體內容,成為索尼歷史上的拐點。當時市值212億美元。
圖/1994年推出第一款PlayStation(PS);seeshooteatrepeat@shutterstock。
消去法選出的接班人
井伸大在1997年去世,盛田昭夫也在1999年離世,創辦團隊紛紛退休,大賀典雄原本培養的接班人捲入醜聞,最終他被迫用「消去法」選出IT領域出身的出井伸之擔任社長,自己升任會長。
出井伸之1995年成為社長,配合數位浪潮,開始進行改革。他陸續採用美國的執行董事制度,將38位董事消減為10人,從集議制改成執行長個人制,並提高外部董事人數,分為電子、遊戲、娛樂及金融四大領域,並推動EVA(Economic Value Added,經濟附加價值)制度進行資本管理。除了PS2遊戲機熱賣外,索尼跟上個人電腦浪潮,於1997年推出VAIO系列,讓遊戲機及個人電腦成為兩大主力產品。後來又推出數位相機產品,電影事業群也隨著《蜘蛛人》等三部電影的高票房水漲船高。市值也在2000年2月達到1,459億美元的歷史高峰,成為代表性的高科技公司。
失落在數位拐點
然而,出井伸之的成就被認為是收割前任大賀的布局,加上內部權力鬥爭不斷,數位轉型衝擊原有文化,讓不滿的團隊聯合大賀,封殺併購美國Palm公司及蘋果公司等收購機會,連2002年出售壽險業務給GE金融的50億美元交易,也被強迫終止。2003年4月公告的財報巨額虧損,引發了所謂「Sony shock」,索尼股票兩天跌落25%,也帶動日經指數大幅下跌,出井從最成功的CEO被評為最差勁CEO。
2005年,索尼宣布由美國索尼董事長霍華德.斯金格(Howard Stringer)出任會長兼CEO,成為史上第一外籍會長,原有團隊退出。斯金格擔任了8年會長,被媒體描述為「對不準焦距」的領導人。電視業務面對低價對手,節節敗退。沒有推出創新型產品,也沒有抓住數位化潮流。索尼花了10年將愛立信(Ericsson)的手機合資收回全資,但為期已晚。
圖/霍華德.斯金格是SONY史上第一外籍會長;Brad Camembert@shutterstock。
2005年推動一連串的改革雖稍有見效,但2008年遭遇金融風暴,電視、手機、個人電腦、電池業務全線衰退,僅電影音樂及金融產品獲利。2009年起連續5年虧損,2012年3月財年虧損4,550億元,為歷史最大虧損,斯金格被退休,市值跌為僅111億美元。
從索尼電子到索尼集團
後續接任的團隊,開始長達12年一連串的大規模裁員及分拆出售。在2021年將索尼電子改名為索尼公司(Sony Corp.)的控股集團,十年來致力「去電器化」。1999年電器業務占六成,2024年電器板塊消失。現在索尼轉型成娛樂科技公司,營收占比為:遊戲與網路服務38%、金融服務16%、娛樂科技服務16%、成像和傳感解決方案(半導體)11%、音樂11%、電影9%六大業務。索尼半導體成為台積電在日本熊本的半導體伙伴。索尼目前市值1,459億美元(2025/02/17),回復到24年前2000年網路泡沫時期的新高。
學習點
跟所有企業相同,一樣是二戰後出發,為何索尼可以成為巨頭企業?國內重建商機、進軍全球市場及勇於創新探索,成就了索尼早期的成功。
然而早期的成功,通常是後期轉型的包袱,對於成功的企業,轉型,更難!往日的文化會抗拒改革,內部慣性會抵銷外部創新,Walkman敗於iPod就是一個明顯例子。公司有規模後,需要制度化管理,但制度容易扼殺創新,EVA管理更是一個例子。如何在轉型過程中,在創新與成長取捨,值得深思。
文章來源:哈佛商業評論 3月號